——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一方面,持续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实效性。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6个,图书总藏量14.4亿册。
——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形成了乡村“村晚”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参加人数不断创新高。据统计,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共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
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起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磅礴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丰硕成果,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陆续实施,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殷墟、三星堆等重大考古取得新发现,边疆考古、水下考古稳步推进,科技考古、公众考古、涉外考古快速发展。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呈现在世人面前。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居世界第一。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说,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
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文化活动极其匮乏。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质量。
edf定发娱乐官网登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全国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数量从1949年的55个和21个,发展到2023年末的3246个和6833个。
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
——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颁布实施,《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等文件印发,加速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
中华文化不仅滋养着中华儿女的心灵,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从配合元首外交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主场外交,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到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文物元素串联起文明印记,“中国式浪漫”吸引全球目光。随着“欢乐春节”“美丽中国”等品牌活动持续举办,中国故事正在变得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今年暑期,博物馆热度居高不下。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6833家博物馆接待观众9.4亿人次,参观博物馆成为社会新风尚。
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四梁八柱”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