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沪浙两地又同步完成水源保护区协同划定工作,会同上游形成共同决策、联合保护和一体管控机制。 如今的太浦河已成林木葱郁的优美绿带和拍鸟胜地,湖岸绿树成荫,每年都有万余只候鸟在此越冬,一幅和谐多姿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bg视讯苹果api一泊元荡湖,镶嵌于苏沪两省份间,打通分割网障联保共治后,这里水清岸绿成了观鸟天堂;一条太浦河,从曾经的两省一市“各管各”,到如今的“一张图”,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共建清水绿廊;全国首次,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图上线,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一齐守护同一片蓝天……
如今,在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微信公众号和其他新媒体平台上,这份数字可视化报告持续更新,让未来7日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和未来1天长三角区域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落区情况“一图可见”。
据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介绍,今年,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将进一步加大联防联控的力度,聚焦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重点污染物协同治理,加强信息沟通和会商。为有效应对区域夏季臭氧污染高发,沪浙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制定了环杭州湾地区石化化工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行动方案,推动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协同治理,共同解决环杭州湾地区石化化工VOCs(挥发性有机物,是臭氧的重要前体物)排放突出问题。
“水”“气”共治之外,为绘出更大绿色“同心圆”,夯实完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制,长三角区域也进一步推动建立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2021年,原区域大气、水污染协作小组正式调整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 ,三省一市对原有区域大气、水污染领域的合作进行“整合和扩容”,纳入“双碳”、土壤固废、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等工作,以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持续推进全方位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2019年,青浦、吴江、嘉善建立联合河长制,共订“一套标准”,建立水质联合监测、联合执法会商、河湖联合保洁及河湖联合治理等机制,推动太浦河界河共治。 从过去的“水葫芦流到哪,治污责任就归谁”,转为“不让一串水葫芦漂到隔壁省市”,联合河长们沿湖巡查、协同“清剿”变成常态,连成更紧密的“朋友圈”。
依托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在前期实现长三角区域400多个站点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数据、10多个大气超级站和2000多家重点源在线监测数据共享的基础上,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可视化视频开展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会商,按照统一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规范,共同研判未来7天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2018年,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建成,成为数据治理的“最强大脑”。该平台围绕区域各省开展大气污染应对的共性需求,着眼于大气污染精准治理、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大气环境中长期调控三大方面,集成各省的优势资源,增强长三角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三省一市环境气象部门不仅能够共享各类相关信息和数据,同时通过污染输送评估系统,可实现污染物输送通道分析,能清楚看到长三角地区每一天的空气污染有多少为本地污染源导致,有多少是外来输送,便于气象和环保部门精准联防联控。
作为共保联治的另一典型,太浦河也从过去污染严重的“三不管”状态,实现华丽转身。作为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太浦河流经江苏省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和上海市青浦区。对上游吴江来说,它是重要的泄洪通道;下游的青浦和嘉善,则将其定位为饮用水源。长期以来,一河跨三地导致功能定位、治水标准均不相同。 “水葫芦漂到哪儿,治污责任就归谁”,这串随波逐流的水葫芦折射的正是太浦河三家分治的困局。
2023年10月,澎湃新闻记者实地走访元荡湖,只见平静的湖面倒映着白云蓝天,水质清澈。水草在湖中翩翩起舞,水岸边大片粉黛子草随风摇曳,吸引大批量江浙沪居民前来露营休闲。
今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六年实践,长三角区域在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中,全方位协作机制越发完善,合作思路越发清晰,“1+1+1+1>4”的效应已逐渐显现。未来,以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长三角三省一市将持续盘活生态环保“一盘棋”,在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竭精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1月30日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中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通过规划一张图,环保一把尺,长三角三省一市正逐步解决环保“遗留”问题,走向绿色发展快车道。
2022年8月15日起,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图正式上线,未来7天三省一市的空气质量情况一目了然。这是国内首次由地方层面共同公开发布的跨省级行政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结果,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托全方位的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共同发布。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2019年底示范区战略明确后,确定实施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工程,整体上加快了项目建设步伐。上海青浦区与苏州吴江区共同对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和湖滨生态修复方案进行整体策划,形成“一环、六湾、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
经过共保联治,上海江苏浙江交界处的河流湖泊水质,这几年已明显提升。据数据统计,2023年,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从2019年的75%上升到96.2%,“一河三湖”重点跨界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前达到或优于2025年目标。
今年5月1日起,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分别表决通过的《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三地同步施行,再次实现长三角示范区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
作为先手棋和突破口,2019年11月,由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组成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以下简称“示范区”),这里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被誉为“最江南的江南”。
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协奏曲”,奏出了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成绩单”。数据显示,2023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7%;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连续四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自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进入快车道,治理成果不断涌现。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在浙江温州召开,本次座谈会的主题是“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即将掀开崭新一页。
在这块一体化发展试验田里,变化每天都在发生。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湖、元荡湖、汾湖这“一河三湖”,是跨界水体联保共治的重中之重。
一座元荡桥,贯通苏州吴江区和上海青浦区。这是2019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后打通的首条省际“断头路”,串联着两头风格相近的水乡景致、方言口音,将两地通行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5分钟,给人们带来桥上慢行、“跨域无感”的舒适体验。
作为跨界湖泊,曾经,元荡湖水质曾常年停留在劣Ⅴ类——元荡湖岸线全长23公里,其中16.8公里属江苏吴江,6.2公里属上海青浦,因行政归属不同,沪苏两地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责任划分不明晰等问题。
2020年起,青浦区以示范区一周年国家现场会为契机,携手吴江区对元荡湖及其周边支流采取水系连通、河道清障、岸坡整治等治理措施 ,通过统一理念、创新审批、推进机制,推动青浦段一期(1.2公里)、二期(1.9公里)、三期(3.1公里)贯通工程渐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