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一名炸鸡店员工谈到店里招聘情况,表示即使开出高薪也难找到人,就算有人来上班,几乎都待不久。台中知名炸鸡连锁店李姓业者说,炸鸡摊工作是体力活,不但要耐得住高温,还要帮忙接单、外送等,因店内人力荒,他身兼多职,一人当两人用。该业者说,现在年轻人宁愿当外送员,工作自由,或有冷气吹,店内尽管开高薪仍留不住人。
微专业是优化课程组织模式的有益探索,对打破传统专业设置壁垒、解决高等教育供需错位、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等具有实际效果。但应认识到的是,微专业具有内在局限性,它难以替代系统的学科建设,更难以独自担起培养复合型人才之责任。微专业并非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唯一路径,而是其中的基础一环,在发挥好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更需要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相结合。
微专业以其“精”“灵”“新”“实”等特点,对高校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微专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课程设置精干。课时少、周期短,学习者可高效习得相关专业基础及前沿知识。二是组织形式灵活。微专业的组织结构、授课方式、授课时间灵活多样,打破了传统院系的界限,提高了教育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三是教学内容新颖。部分高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产业实践中的前沿技术带到课堂,推动教学内容的革新换代。四是学习效果务实。微专业课程设置直面市场、关注应用、重视实践,便于学习者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因此,微专业迅速获得了各界认可。对于学习者,微专业修习成本低、性价比高,有助于其开拓视野、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增强实践能力、提升社会竞争力。对于高校,它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单一院系教学组织架构,促进不同学科师生间交流互动,加强跨学科知识生产扩散,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社会,微专业有助于使教育资源更精准地对接市场,对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台湾美发业情况也一样。有业者说,因少子化,选读高职美容美发的人越来越少,洗头助理难找,年轻人不愿当学徒熬几年变师傅,在流动率高的情况下“一师难求”。该业者表示,她现在需要身兼剪烫发、吹风、洗头工作。
台当局逐年补助危险、辛苦、肮脏的“3K产业”改善工作环境及设施,每案最高400万元新台币。但工程营造业林姓老板说,台湾年轻人不爱这类工作,他曾雇用移工,但没几天就跑了,产业雇主饱受缺工所苦,人才断层及年龄老化问题迄今无解。
冠亚体育投注中新网10月28日消息,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未来9年将有378万人陆续退休,加上少子化“海啸”无止息迹象,岛内制造、交通、营建、服务及医疗等行业几乎全面缺工,尤其是俗称3K(危险、辛苦、肮脏)的辛苦特定制程产业,“有钱请不到人”早已不是新鲜事。
一方面,要加强对微专业的引导与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可研制关于微专业的指导意见,规范开设方向、课程设置、师资激励、学分管理、结业认证等方面,引导微专业良性有序发展。高校应紧跟最新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产业和社会需要,立足自身特色学科的比较优势,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激励教师探索跨学科前沿知识,整合产业资源,加强对微专业培养质量的评估和监测,打造更多优质精品。
微专业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之举。它是高校在传统专业目录之外,依托学科优势,围绕特定学术前沿知识或新兴职业技术领域,精练的一套跨专业微型课程体系,提供学习证明但不授予学位。其课程内容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实际工作应用场景,旨在提升学习者的岗位胜任力或跨学科综合能力,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供需错位、专业设置口径过窄、教学实践脱节等问题。
岛内学者认为,台湾缺工问题不仅要从劳动供给端着手,更应在需求端调整策略,包括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台湾修平科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系副教授谢廷豪认为,以薪酬为主要干预机制,短期会有效果,但需注意具体效益评估,也应注意长期任用议题。引入外籍人才填补人力缺口则应确保与产业发展政策、人才需求相匹配,同时避免排挤到岛内人力养成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关键阶段,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快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一环。
实践中,需要注意防范并避免微专业建设中的一些风险隐患。第一,要警惕专业设置过度注重工具价值而导致功利化倾向,要区分大学与培训机构的边界。尽管现代大学角色已从知识生产的“象牙塔”转向社会发展的“动力站”,但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其主要职责之一是创造和传播学科知识体系中最前沿的内容,这与社会培训机构具有本质区别。部分高校过于看重工具价值,客观上造成微专业与社会应试培训趋同,偏离微专业的设置初衷,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综合素质。第二,要防止课程内容盲目跟风倾向,杜绝教学同质化和低质化。课程源于学科,是从学科知识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部分所组成的教学内容。部分高校缺乏对本校学科特色和优势资源的充分挖掘,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导致教学同质化和低质化,损害了高校教学风气,不利于微专业长期建设。第三,要避免教学质量下降倾向,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缺乏有效规划引导,高校微专业仍处于自发探索建设阶段,难免出现无序化和短视行为,育人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微专业课程系统性弱、授课知识广度和深度有限、用人单位参与度低、学习者体验实际工作和跨学科交叉应用场景机会少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微专业的长远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要在提高微专业建设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立足交叉科学前沿,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系统化改革。
台湾《中国时报》27日发表以“大缺工时代来临”为标题的报道称,根据台湾劳动主管部门统计,岛内15至29岁青年劳动力人口近10年减少16万人,不但是就业人口短缺的隐忧,更冲击整体经济表现。为解决产业缺才问题,赖清德在2017年担任台行政机构负责人时,曾提出“留才、揽才、育才”3大政策方向及相关对策,但许多摊商老板直言,7年过去了,台湾缺工问题仍严重。
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微专业对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促进作用。高校开设微专业,为学科专业调整提供了“试金石”、为交叉学科建设派出了“先遣队”,是开展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形式上的变革。深层次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能仅停留于专业课程层面的简单叠加,更要将高质量微专业与交叉学科建设、本研贯通式培养、产学协同育人等有机结合,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新格局,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