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集团所有网址16877“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一千多年前,中国唐代诗人元稹用诗歌描绘了粽子的模样,这与当下中国大江南北民众食用的粽子相差无几。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槲包,撒红糖。雄黄酒,驱蚊螂。”这首流传于伏牛山区河南卢氏县的民谣,是当地端午食槲包习俗的生动写照,在当地,槲包亦称槲叶粽。
如在河南伏牛山、桐柏山一带,有制作食用槲叶粽的传统。端午节前,山民采摘槲叶,去除叶背绒毛,裹上谷米、黍米、高粱或糯米,辅以红豆、红枣、花生、板栗仁、核桃仁等,用秸秆或草茎捆扎成扁圆柱形,煮熟后槲叶独特的清香与馅料融为一体,食用方式与粽子相同,这种食物在河南鲁山县称槲坠,在卢氏县名为槲包。(完)
据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考古队执行领队武志江介绍,该墓葬是一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墓葬随葬品丰富,有仿铜陶礼器、车马器、兵器、起居器及饮食器等,还发现了槲叶、水稻、黍、花椒、白芷、辛夷、梅、栗子等多种植物遗存,其中以槲叶包裹最为特殊。
“墓葬随葬大量植物叶片包裹,由宽大的植物叶片层层包裹谷物种子后捆扎制成,呈厚圆饼状,直径10厘米至15厘米,厚3厘米至5厘米。40个较完整的槲叶包裹中,只有1包是带壳黍,其余为带壳水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室副主任蓝万里介绍,经鉴定,这些包裹的叶片是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子,叶背面未观察到绒毛,可能经过了处理。
“得益于较高的地下水位所形成的特殊埋藏环境,城阳城址八号墓随葬的丰富植物遗存得以保存下来。”蓝万里表示,槲叶包主要被置于案上,应该是作为食物形式的随葬品,推测为粽子或是粽子的雏形,“这也揭示了墓主的饮食习惯——以水稻为主食,亦食用少量黍”。
品尝卢氏槲叶粽,或许还能邂逅2000多年前的楚国余味。201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发现了40个槲叶包裹,包裹内有水稻、粟等种子。考古人员认为,这些2000多年前的楚国槲叶包,有可能是粽子的早期形式。
网友评论更多
54铁力w
BBH报告:大中华区成为亚太ETF的“增长引擎”🕰🕳
2024-12-09 04:35:57 推荐
187****8873 回复 184****6900:西方国家合力挑战中国对关键金属的掌控🕶来自同江
187****8251 回复 184****5478:美国拟禁止网联汽车使用中国软硬件🕷来自富锦
157****7971:按最下面的历史版本🕸🕹来自虎林
72密山443
高利率给美国各银行带来1万亿美元额外利润🖇🖊
2024-12-10 14:11:49 推荐
永久VIP:西班牙被指帮助马杜罗流放政治对手🖋来自绥芬河
158****3089:欧盟首位国防专员呼吁加强弹药储备🖌来自海林
158****6444 回复 666🖍:美台寻求强化无人机供应链🖤来自宁安
75安达le
保尔森转变立场,不赞同华尔街对特朗普关税计划的担忧🖥🖨
2024-12-10 02:41:56 不推荐
肇东uu:香港证监会放宽分发内地ETF研究报告的规定🖱
186****5257 回复 159****1691:意大利总理抨击欧盟2035年内燃机销售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