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考古队执行领队武志江介绍,该墓葬是一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墓葬随葬品丰富,有仿铜陶礼器、车马器、兵器、起居器及饮食器等,还发现了槲叶、水稻、黍、花椒、白芷、辛夷、梅、栗子等多种植物遗存,其中以槲叶包裹最为特殊。
“得益于较高的地下水位所形成的特殊埋藏环境,城阳城址八号墓随葬的丰富植物遗存得以保存下来。”蓝万里表示,槲叶包主要被置于案上,应该是作为食物形式的随葬品,推测为粽子或是粽子的雏形,“这也揭示了墓主的饮食习惯——以水稻为主食,亦食用少量黍”。
品尝卢氏槲叶粽,或许还能邂逅2000多年前的楚国余味。201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发现了40个槲叶包裹,包裹内有水稻、粟等种子。考古人员认为,这些2000多年前的楚国槲叶包,有可能是粽子的早期形式。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槲包,撒红糖。雄黄酒,驱蚊螂。”这首流传于伏牛山区河南卢氏县的民谣,是当地端午食槲包习俗的生动写照,在当地,槲包亦称槲叶粽。
电阻2510“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一千多年前,中国唐代诗人元稹用诗歌描绘了粽子的模样,这与当下中国大江南北民众食用的粽子相差无几。
如在河南伏牛山、桐柏山一带,有制作食用槲叶粽的传统。端午节前,山民采摘槲叶,去除叶背绒毛,裹上谷米、黍米、高粱或糯米,辅以红豆、红枣、花生、板栗仁、核桃仁等,用秸秆或草茎捆扎成扁圆柱形,煮熟后槲叶独特的清香与馅料融为一体,食用方式与粽子相同,这种食物在河南鲁山县称槲坠,在卢氏县名为槲包。(完)
“墓葬随葬大量植物叶片包裹,由宽大的植物叶片层层包裹谷物种子后捆扎制成,呈厚圆饼状,直径10厘米至15厘米,厚3厘米至5厘米。40个较完整的槲叶包裹中,只有1包是带壳黍,其余为带壳水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室副主任蓝万里介绍,经鉴定,这些包裹的叶片是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子,叶背面未观察到绒毛,可能经过了处理。
网友评论更多
53德阳l
有了“共富田”,村民能不能当“甩手掌柜”?❬❭
2024-11-19 20:23:43 推荐
187****2622 回复 184****1303:6G,“6”在哪儿❮来自南充
187****9062 回复 184****6447:“稍息立正敬礼!”小学来了“兵教师”❯来自广安
157****4485:按最下面的历史版本❰❱来自遂宁
30内江305
教师开直播惹争议,该如何厘清教师行为边界❲❳
2024-11-20 16:59:40 推荐
永久VIP:自动驾驶:怕不来又怕乱来❴来自乐山
158****6025:是时候打破成见了!职业教育开启大变革❵来自自贡
158****3967 回复 666❶:收不抵支、供大于需、服务错配,汽车客运站会消失吗?❷来自泸州
40宜宾hz
体育课多了,“小虚弱”为何仍不少?中秘关于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声明❸❹
2024-11-21 04:10:56 不推荐
攀枝花tp:外卖员吐槽尽量不要点黄焖鸡❺
186****4122 回复 159****8006:教师指认猥亵现场坠亡 民警免予刑罚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