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就包括已经七十多岁,来自香港的卢业秋。“我特别喜欢山,南平静修小镇的山非常迷人,村里干净整齐,村民和谐淳朴。”于是他选择在这里延续自己的创业梦,开办了一家名为“山里面”的港式餐厅,让来到南平的游客也可以吃上一碗正宗的港式清汤牛腩面。
——广阔腹地,大有作为。“村”是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广阔腹地,也是当前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最为基层的单位。广东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推动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坚持由表及里,协调五大振兴,推动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引领乡村发展“美丽蝶变”
此外,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广东还历史性、创造性地提出建立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使得帮扶工作着力点从过去村一级转向统筹镇、村两级发展。帮扶的重点也从对于贫困村庄以及个体农户的精准帮扶转变为镇域层面。这相较于之前,规模更大、高度更高,着力帮扶打造依托市场的农业全产业链条,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乡镇的连县接村作用。
一直以来,县域经济既是广东经济的“短板”,也是“潜力板”。各县地理环境相异,有的依山傍海,有的地处平原,发展禀赋不一,想要啃下县域这块“硬骨头”,分类引导、精准施策是关键。
以建设“美丽圩镇”为抓手,统筹镇村连线成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做好乡镇“品质”文章。近年来,广东持续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省1123个圩镇全部达到“宜居圩镇标准”,其中348个圩镇进一步达到“示范圩镇标准”。
从湛江雷州覃斗镇流沙港码头出发,驶出约10海里,开阔的海面上坐落着广东目前已投产的、规模最大的深海养殖平台——“海威2号”。这个红白相间的巨型长方体设备,有效养殖水体可达到3万立方米以上,年产值有望达7000万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但振兴之路远不止于此。如今,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新时代新征程对于为了谁而建设乡村,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也有了新的期待与要求。
如果将城市比作“大动脉”,乡村是“毛细血管”,那么乡镇则承担了“联结”任务。只有通道畅通,才能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有序流动,形成良性循环。
早在2016年,广东省就提出计划于2020年建成100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多年来广东各地结合自身情况,持续发力,助力推动圩镇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吸纳就业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
从化区鳌头镇党委副书记、镇“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主任李嘉宏欣慰地告诉记者,同村里的闲置资源一同“活”起来的,还有村干部和村民的致富劲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广东致力于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以产业园为载体建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专业村,涵盖丝苗米、荔枝、菠萝等广东特色主导产业。吸纳农民就业超70.47万人,辐射带动农户99.06万户。
为了让这么多的菠萝卖出好价格,铸成好品牌,广东建立“12221”市场体系,即建立“1”个农产品市场大数据,以大数据指导产销,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养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大市场“2”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工作的导向。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指出:“要深刻认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要求,深刻把握推进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历史方位、内在规律,坚决扛起建设农业强省的重大责任,增强建设农业强省的战略主动。”
在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100名中,广东有28个镇入选,占比接近三成。但镇域经济分布极不均衡,这些全国百强镇全部集中在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镇域经济发展较弱。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作为农业大省,有57个县(市)的80%国土都属于农产品主产区或生态功能区,这些县域的高质量发展关乎大局,不容忽视。
不仅是湛江,深圳、汕尾、珠海、江门等地,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已开工建设。依托沿海各县禀赋独特的海洋资源,推动形成一批向海而兴、因海而富、依海而美的县域,广东在行动。
不曾想旧时分散破碎的撂荒地化为如今稻浪滚滚的万亩良田,昔日杂乱破旧的街道成了独具岭南特色的旧墟风情街,原有的残垣断壁上也盖起了咖啡厅。
关于发展路径,由于各县镇村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其主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中心镇做优做强、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促进特色镇培育壮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辐射带动效应。
“驻镇帮镇扶村”采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科技特派员+志愿者+金融助理”的模式组团结对帮扶。从2021年起,广东计划5年筹措安排540.6亿元帮扶资金,实现全省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全覆盖,促进镇村同建同治同美。
今年以来,改革的新风再次吹拂南粤大地。广东省高位推动,将“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纵深推进,化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奋力开创广东三农工作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让中国式现代化的美丽图景在广东可感知、有共鸣。广东的火热实践也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典型示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要求广东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
当前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对于充分发挥镇域的节点枢纽功能给出了明确指示——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美丽圩镇”、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分别从强服务、提品质、促引领三个方面,激活“镇”能量,推动城乡融合。
如果说时间分秒,本无差别,但将其置于历史的维度,则有了厚度与广度。40多年来,广东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之路,取得了一个个亮眼的发展成果。
广东持续推动相关县域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一个个亮眼的发展成果。
2018年至今,清远鸡、增城丝苗米、连州菜心、徐闻菠萝……超3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陆续落地广东,“一县一园”布局日渐完善,“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农业产业兴旺新格局逐步形成。
多年来,广东立足县域实际,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学会“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沿海县做足海洋经济文章,山区县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强势,农业县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县域产业由一产向二、三产延伸,通过强化平台引领、加快园区建设,把县域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同时,广东也致力于以工业化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广东锚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目标,也为镇域发展按下“加速键”。为促进资金、人才、技术、市场向乡镇流动,广泛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多类型主体参与乡镇建设,广东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镇村一体谋划。
陆海统筹、山海互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互联互通,连县接村。乡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城乡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为充分发挥其节点枢纽功能,广东以“服务”作为镇域发展新定位,以建设“美丽圩镇”为重要抓手,分类指导,推动中心镇做优做强,专业镇转型升级,特色镇培育壮大。创新帮扶举措,调动多元主体,让资源要素实现源源不断的双向流动
自2021年6月以来,全省1190个帮扶工作队,共有7000多个组团单位,选派8000多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4000多名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三支一扶”等专业人才和2000多名高校毕业生志愿者驻镇驻村,为镇村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人才支撑。
以清远市为例,当地以打造“清远五大百亿级农业产业”为主抓手,着力打造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清远丝苗米、西牛麻竹笋5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引龙头、塑品牌、定标准、延链条、联市场,着眼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农业产业振兴的“清远方案”。
打开广东地图,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散落成点,交织成网。这每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增长点。
广东省的养殖装备总体水平国内领先,全省已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近5000个,全球首个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一体化平台“澎湖号”和桁架式养殖网箱“德海一号”也相继投入使用。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始终咬紧发展过程中的“硬骨头”,先行先试、大胆实践,着力解决广东多年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
但经济发展的“优等生”同样面临着自己的“老大难”。数据显示,广东县域面积占全省的71.7%,县域常住人口占28%,但县域GDP占比仅为12.5%。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因素。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党委书记潘柱升认为:“如果将乡村振兴比作一个人,那必须要有形、有骨、有魂,才能够血肉丰满、精气神足。所以这些年来,紫南村注重以乡村建设‘塑形’,以乡村产业‘壮骨’,以乡风文明‘铸魂’,走出了乡村振兴的‘紫南之路’。”
发达与欠发达的交织碰撞,使得广东对于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为此,记者深入广州、清远、佛山、湛江等地采访调研,以期解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广东实践。
近年来,广东着力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要成果。2022年12月,广东省委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不断擦亮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破题之钥”。
广州从化区南平静修小镇,让荒僻破败的小山村焕然一新成了国家级的“网红村”,走出了一条“变绿为宝”的新路子,成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样本,也是广东落实强镇兴村发展规划的生动缩影。
十多年来,紫南村没有将村集体所有发展成果分光吃光,而是充分利用村集体自筹资金与政府奖补资金,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他们通过积极探索“国企+村公司+合作社+手艺人+社会投资者”的模式,引导当地村民与投资方共同成立合作社,以“前店后厂,单品单店”模式打造特色店铺,利用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大范围地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从2007年起,紫南村经历“股权改革”“腾笼换鸟”“筑巢引凤”“文旅扬帆”的经济发展四部曲。一流的硬件设施和营商环境成功吸引了包括3家上市公司、26家规上企业在内的60多家优质企业落户。2022年,紫南村集体合同收入1.2亿元,村民人均分红达1.12万元。
近年来,为整治优化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南平村按照岭南风格整治农房100多栋,粉墙黛瓦红窗已成为亮丽风景,同时实现了污水收集处理与垃圾分类收集双100%。
通过引入营销理念、大数据工具、专业人才队伍,有效推动生产与销售精准对接,用一套组合拳,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供需关系不平衡、利益联结不稳定等问题,探索了一套可复制到其他品类、复制到全国的模式性“打法”。“12221”市场体系是广东农业如何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的具体实践,为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县域兴则国家强。县域作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战场之一,是推动广东实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关系到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广东坚持分类引导、精准施策,主张一县一策、“特”字先行,推动特色产业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助推器”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镇村,成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坚持一县一策,“特”字先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反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此,不同县域在不同赛道各出奇招、争先进位。
在广东南端的雷州半岛,从空中俯瞰,一望无际的菠萝在红土地上显得格外醒目,像精心编织的锦缎,又像是大地打翻了调色板。这里是湛江的徐闻县,是我国最大的菠萝产区,种植面积超过35万亩,年产量高达70多万吨,占据全国菠萝产量的1/3。
2023年2月,《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全文正式公布,决定主张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县镇村制定实施差别化政策,引导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
南平村为南平静修小镇的核心村,背靠凤凰山、坐拥凤溪水,山水资源优越,森林覆盖率97%。当地着力打造以“静修”为主题的休闲观光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旅游。
开运棋牌官网1000多年前,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多年前,在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多年前,也是在这里首先蹚出了一条经济特区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