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带有社交、消费属性的休闲驿站,咖啡馆在峡山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位于滨海风情街尽头的“民谣大叔”咖啡馆在假期开起了小型音乐会,众多游客踩着音乐节拍在海边感受自然与音乐的魅力。
33岁的普艳兰在“菌乡”易门长大,从小练就了识菌、采菌的生活技能。“小时候我们采来的菌子只是供家里人吃。”普艳兰说,后来随着云南野生菌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有商贩来到易门收购野生菌。
“村子变漂亮了,不仅游客越来越多,很多外出的村民现在也愿意回村发展了。”提到峡山村接下来的发展,尤建振表示,将继续围绕“海”做文章,盘活村庄更多的闲置资源,不断探索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契合点,使乡村旅游成为一项富民产业,让更多村民享受村庄发展带来的红利。
“保护好环境才能增加收入,这已经成为菌农的共识。”普艳兰说,随着野生菌产量的提高,前来易门收购菌子的企业和商贩越来越多,还有部分菌农通过直播销售菌子,甚至卖到了国外。
得益于气候、地理等资源优势,地处中国西南的云南拥有900余种野生食用菌,约占全国种类的90%、全球种类的36%,是名副其实的“野生菌王国”。过去十多年中,普艳兰的身份从菌农变成“菌导”,同时也见证着云南野生菌逐步从深山走向市场,成长为年产值数百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大产业。
但随着市场对野生菌需求的急剧增长,云南的野生菌价格持续攀升,这一趋势导致各地菌农纷纷涌入山中竞相采菌。不合理、不科学的过度采挖情况频现,对野生菌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在共同富裕赶考路上,如峡山村这般的渔村还有许许多多,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或许是每个村庄在发展路上会遇到的“成长烦恼”。而今,透过峡山村可以看到一些共富经验,在碧海蓝天的“背景板”中,渔村正在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刷新出多元共富路。(完)
如今,野生菌凭借其天然纯净、营养丰富的特性以及独特鲜美的风味,在国内外餐饮市场上大放异彩,成为云南产业发展的增长点之一。
今年6月起,越来越多想要捡菌的外地游客找到普艳兰,她愈发忙碌。“我们采菌之前拍拍它的菌盖,让它的孢子散落,这样菌子明年才能继续长出来。”带领游客采菌时,普艳兰也向他们传递着生态文明理念。(完)中新网宁波10月7日电(林波 吴立高)参观画展、体验渔家乐、观看音乐会、打卡网红咖啡……这个国庆假期,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峡山村成了游客滨海游的首选。多元业态让游客尽享“蓝湾绿岛”独特魅力,感受渔旅融合带来的美丽乡村新景象。
近日,宁海湾首个“文旅融合综合体”正式落成。这个可以看海看画展的半岛文荟艺术馆吸引了众多人慕名而来,成了滨海游又一热门打卡点。大量游客的到来,也让当地的村咖、餐饮、民宿生意更加火爆。
“峡山村有海、湾、岛、滩等独特资源。”峡山村党总支书记尤建振表示,近年来,依托宁海“自在蓝湾风景线”建设,该村坚持把“精特亮”创建与乡村全域旅游一起纵深推进,沿途串联起海岛、景区、民俗、村庄等节点资源,成了大家体验“诗与远方”的好去处。
“我们是朋友推荐过来的,一家人坐船游了海岛,吃了新鲜的船餐,感觉非常好。”来自上海的游客周先生表示,海边渔村不仅风景好,旅游配套设施也很完善,他们在一家靠海的民宿住了一晚,正准备退房返程。
如今,村里环境变美了,闲置资源变活了,来往游客变多了,形成了“水蓝、岸绿、湾美”的良好生态,更催热了强蛟半岛滨海乡村游。
不仅是普艳兰,云南各地结合各自野生菌的特点推出旅游产品。今年,昆明启动“避暑食菌季”活动,推出多条避暑、采菌路线。大理的旅游企业将徒步、科普与采摘野生菌结合,推出不同的“捡菌子”线路产品。南华、易门、香格里拉等野生菌主产区,也通过“野生菌+节庆”带动餐饮、旅游、购物发展,形成新的消费热潮。
9q体育网页“大家在采摘野生菌时不要破坏它的生长环境,握住菌柄轻轻一摇就能摘出来。”近日,在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的一片山林中,采菌向导普艳兰正带领一批来自河北省的游客开启采摘野生菌之旅。
2020年起,普艳兰承包了家附近370余亩山林,对林中野生菌的采收时间和方法进行统一管理,确保菌子在最佳时令出菌和高效繁殖,促进了野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鸡枞鲜甜,煮汤、清炒都可,干巴菌鲜香,用来炒饭最佳。”凭借一手烹饪野生菌的绝技,普艳兰经营的农家乐吸引不少回头客,野生菌成为她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
“这几天忙得脚不沾地,日接待游客量大概在500人次。”渔家姑娘尤婷婷的咖啡馆在国庆假期正式营业,一开业就人气爆棚,“为了植入文创新业态构建美学空间,咖啡馆特意推出了‘国庆款’新品,能够将游客的国庆打卡照直接印在咖啡上,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这几年,我们村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红火。”尤青莲高兴地说,自家晒制的虾干、鱼鲞、蟹糟等渔村特产成了“抢手货”,每年能带来几十万元的纯收入。
最近几年,普艳兰发现,各地游客不再满足于仅在餐桌上品尝野生菌的美味,更希望能够亲身体验采菌的乐趣。于是带着游客进山采菌成为她新的增收渠道。
针对这一情况,云南易门、南华等地陆续推出“包山养菌”等保育促繁政策,并通过制定乡规民约等举措引导村民有序采摘,有效缓和了野生菌产业发展需求与菌农利益之间的矛盾,助推云南野生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7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发布《野生菌保护利用管理办法》,成为中国首个野生菌保护管理规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