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意识、仁义思想、天下主义思想能为世界贡献哪些智慧?对此,安徽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国良此前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王国良:天下主义,或者说世界主义主张破除种族、宗教、国家的界限,以达成天下的和平与世界秩序的建立。天下主义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许多思想家都不以种族、国家为念,而是着眼于全天下而提出政治理想、思想学说,并以安定天下、引导天下从无序走向有序为己任。天下主义通过《易传》《大学》《中庸》《春秋·公羊传》的阐释而成为系统的文化主义原理,对后世思想文化观念的建构产生了积极影响。
会谈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签署政策交流、经贸投资、数字经济、检验检疫、医疗卫生、教育、媒体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双方宣布完成中孟自贸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同意启动中孟投资协定升级谈判。双方一致同意将2025年确定为“中孟人文交流年”。
哈西娜表示,孟方珍视由两国老一代领导人缔造的孟中友谊。孟中关系经历历史考验,双方拥有共同价值,始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感谢中方长期以来给予的宝贵支持。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榜样。孟方坚定支持并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方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努力。明年是两国建交50周年,孟方愿同中方密切高层往来,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经贸、基建、金融等领域互利合作。孟方祝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丰硕成果,将继续积极参与。欢迎中国企业参与孟南部一体化开发计划。孟方将同中方加强国际多边事务协作,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全面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中新社记者: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强调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互鉴。您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自然意识如何与西方的环境伦理学进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环境保护的伦理共识?
天下主义观念还蕴含着人文主义的伟大信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天下主义强调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应依靠文明德教使“远人”心悦诚服,而非凭恃武力战胜征服。天下主义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李强表示,中孟建交近半个世纪以来,始终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双边关系平稳健康发展,各领域合作扎实推进,有力提升了两国人民福祉。习近平主席将同总理女士举行会晤,必将为中孟关系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中方愿同孟方一道落实好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赓续传统友谊,深化互利合作,推动中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更多务实成果。
e体育app下载应勇对林定国一行到访表示欢迎。他说,习近平主席去年底在会见来京述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推动香港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更好发挥作用、实现更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去年以来,在中央政府坚强领导下,在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香港走出疫情、迎来整体性复苏,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巩固了由乱到治的大势,促进香港迈向由治及兴。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根本保障,是香港的最大优势。
中华文化中“讲仁爱”的传统,决定了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与和平性,中华文明中的仁爱可以吸收包容西方文明中“博爱”精神的合理价值,形成有利于人类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西方环境伦理学概括起来有两个学派,即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高于自然,是基于“万物一体”的观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关系,把爱护自然、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看成爱护人自己一样。
王国良,安徽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教授(返聘),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第二批),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庄子研究会会长,出版著译校七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记者许可)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1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举行会谈。
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西方自然保护运动时断时续,产生众多生态环境伦理学的流派和著作,对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有不少合理和现实价值,践行价值,值得我们吸取借鉴。
林定国感谢最高检长期以来对香港律政司工作的大力支持。他表示,香港律政司将在行政长官带领下,始终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充分发挥普通法优势,为国家涉外法治建设、执法司法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贡献力量。希望与最高检在人员互访、交流培训等方面持续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以法治力量维护香港繁荣稳定、长治久安,更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是响应联合国关于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倡议,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的文明交流互鉴平台。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主题。
西方许多环境哲学家在分析环境危机的思想与文化原因、探寻环境哲学智慧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时,都不约而同地趋向认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人与自然同根同源又有序列差别的思想,被西方学者概括为“在自然之中生存”的合理生态思维。中华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在这方面的确也可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有助于人们从新的视角看待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弘扬崇尚自然的思想,有助于为中国和全世界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仁与义相结合,展现中国的智慧,“仁”主要讲关爱,讲友善,“义”主要讲原则,讲底线。由仁义形成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起着积极作用,并为广大民众所熟知。仁义价值观在现代经济交往中创发出“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等新观念,在国际交往中创发出“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观念。
西方近代纷争不断,由此产生处理各国经济关系军事关系的国际关系理论,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与霸权主义紧密联系,即所谓“霸权周期理论”,认同每一个时代都应有一个在经济军事实力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主宰国际关系。而实际上,在霸权主宰下的国际关系,是不平等的国际关系,由此建立的国际秩序,也是不平等的国际秩序。
王国良:仁义是儒家文化基本价值观。“仁”的基本内涵是普遍关爱人类,并延伸到对自然万物的一体关照。“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平等爱人可说是仁的基本含义。“义”的基本内涵是“适宜”,延伸为恰当、公平、公正,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儒家判断是非有一个标准,即“义以为上”,见利应该思义,义就是适宜正当的行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都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都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从天下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完)
应勇指出,今年3月,香港特区立法会审议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顺利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工作。这是建立健全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机制的又一重要标志性举措。香港律政司在捍卫香港法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出“积极推动用好香港普通法的制度优势,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最高检大力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支持香港律政司依法履职,愿进一步加强与包括香港律政司在内的香港执法司法机构的务实交流合作,促进香港法治建设、展示香港法治形象、巩固香港法治优势,推动香港在加快推进国家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最高检将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一如既往支持香港律政司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开展对外交往,支持香港执法司法部门在国际检察官联合会等多边双边检察合作机制中积极发挥作用,与内地司法机关一道,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李强指出,中方将始终把发展对孟关系置于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同孟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深化相互理解、坚定相互支持。中方愿同孟方深入对接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支持孟南部一体化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推动贸易优化平衡发展,深化新能源、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等领域合作,促进文化、旅游、青年、地方等交流,为两国各自现代化建设增添更多助力。中方支持中国企业同孟方加强产业投资合作,携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希望孟方为中国企业在孟经营提供良好环境。中方愿同孟方加强多边领域沟通协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讲保护自然,主要是为了利用自然,把自然看成工具和消费资源。西方的自然中心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绝对平等,片面强调自然权利、动物权利,不许人类有节制地利用森林草木、捕鱼捉虾、宰杀家禽,这是片面极端的观点,在共同促进全球环境保护的伦理共识中,应注意摒弃其片面极端之处。
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天下主义的当代表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主张所有国家主权一律平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就是主张要确保各国都能在多极体系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都能在遵守国际法前提下发挥应有的作用,确保世界多极化进程总体稳定和具有建设性。
西方基督教教义有“博爱”精神,基本可以概括为爱上帝、爱自己、爱他人。“博爱”精神中“爱他人”的方面,有许多说教与中国“仁爱”内涵相近相通。博爱精神在协调、沟通、融洽人际感情方面,本来应该显示出巨大的存在价值,对群体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之形成,乃至于合理的国际秩序之建立,也应发挥积极有效作用。但最近三十年来,西方宣扬自由、民主、人权、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普世价值”,“博爱精神”在西方的价值世界中被忽视了。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农业自然经济模式有密切联系。早在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农业生活不仅培育了家园感、故乡情,而且最易引发对自然环境的亲和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还包含以农为本的生产生活顺应自然节律、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中国很早就有“虞”“衡”等机构,专门负责山林川泽的管理,规定春季禁止伐木采樵、在动物繁殖期间禁止捕杀鸟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