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10月14日,枧头村乡野大道上,有鸡犬行走其间。远处的田地里,一群学生正弯腰劳作,种植着香菜。而在田地不远处,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静静地矗立着,一群学生正在里面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解员讲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
建宁是第二次反“围剿”的完胜之地。1931年5月16日,红一方面军在江西富田白云山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第一仗的胜利;同月31日,红3军团、红12军夺取了建宁县城,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最后一仗的胜利。15天内,红军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围剿”。
当众多红色遗址多位于偏远的乡野地带,如何吸引研学人员前来,又如何能吸引他们多留一天,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便成为游客和研学组织者选择的关键考量因素。
据水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国清介绍,当前,在水尾村红军镇推出了包括瞻仰一次红色旧居,重走一次“长征路”,重温一次入党宣誓词,听一场红军课,看一场红军剧,唱一首红军歌,读一本红军书,出一次红军操,吃一次红军饭,送一次红军营在内的共10项研学内容,村内已设有农家乐,并拥有可容纳100余人的红军宿舍等配套设施。
谢国清进一步介绍,自2017年起,客坊乡整合了水尾村、中畲村、湾坊村和龙溪村的4个村党支部,成立客坊乡红军小镇联村党总支,旨在发挥水尾村红色资源优势,促进四村团结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每次训练的时候,都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很多人会叫我‘师父’。”曹水兴说,一次与朋友间偶然的谈话,让曹水兴萌生了开办训练营的想法。经过3个月的筹备,曹水兴和战友一起创办了“回力训练营”,开始进行研学培训,没想到报名参与研学的人数持续增长。2019年,在枧头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协调下,村里将荒废的粮站出租给曹水兴。枧头村是红军基点村、省级美丽乡村、全国水稻种业基地,为基地拓展其他内容的研学提供有力支撑。
“两年前起,其他年级学生便陆续来到这里开展研学活动。”据建宁县城关小学政教处主任曹志伟介绍,学校每年会组织一次研学培训,而此次则是轮到四年级的学生参与,学校期望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们能够深入学习红色文化,同时锻炼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战狼战狼,霸气威武,四年五班,非同一般!”10月14日下午,在建宁县溪口镇枧头村的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隔壁,战狼兵团户外拓展基地(下简称“拓展基地”)传出稚嫩而威武的声音,这里建宁城关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参加红色研学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研学活动的内容,水尾村特别推出“百亩莲田”农作物采摘项目。该项目采用“村集体+企业”的合作模式,引进专业的第三方公司,通过流转村民的闲置土地,实现莲子等农作物的规模化种植。
合力之下,也给建宁研学游带来长尾效应,研学人员数量大幅增加,红色文化的传承得以深化与发展,村民们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一批红色乡村的乡村经济正焕发出新生机、新活力。
少共国际师在当时的红军中是一支最年轻的部队,战士平均年龄约18岁,很多只有十四五岁,“入伍时还没有枪高”,这支队伍中走出了24位共和国将军。
水尾村红军小镇讲解员谢容富10月14日告诉澎湃新闻,水尾村是建宁县主要的老区基点村,在土地革命期间,曾两度建立县级红色苏维埃革命政权,在反“围剿”时期更是红军重要的后方主阵地,至今保留有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红军医院、红军银行、红军兵工厂、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遗址群。
反“围剿”纪念馆的展示总结建宁对土地革命的重大贡献总结为:为红军输送了大量兵员;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特效和经费;是红军后方的转运中心,广泛开展各种支前活动;是中央苏区东北部的前进基地,是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和闽赣省领导机关的重要驻地。
如今,集“红色文化+军事体验+农耕实践”于一体的特色研学模式,已成为枧头村,乃至建宁县研学游的一张名片。据曹水兴透露,发展至今,拓展基地先后为全县1.5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此外,暑假训练营主体活动共吸引了来自8个国家的华侨、全国63个城市的学员培训,总人数超过3000人。
welcome购彩大厅注册历史的齿轮驶过,给建宁留下众多红色遗迹,每年都有来自各地的学生和成人们来到建宁,追寻革命先辈足迹,感受那段峥嵘岁月中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精神。
当天上午,城关小学四年级学生抵达基地,开启为期5天的研学实践活动,他们将走进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杨斋亭战斗遗址等革命遗址,感悟红军精神;挽起裤管走进田地,亲身动手学习种植蔬菜;在劳动工坊中学习如何将面粉制作成馒头……
据《学习时报》报道,1933年春,在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局发出开展“扩红”运动的号召,5月上旬红军总政治部提出创建“少共国际师”。
水尾村只是建宁县创新发展红色研学的一个缩影,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敢想敢干,建宁县红色文旅产业不断创新,打造出一个个成功案例,甚至吸引海外华侨来参加,带动村民们共同致富。
从部队退役后,曹水兴2011年返回建宁创业,开起鞋店,事业逐渐步入正轨,与此同时,作为建宁县人武部特聘的国防教育军事教员,他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带领学生或成人,进行军训。
为了解决水尾村住宿条件有限的问题,党总支首先鼓励水尾村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为民宿。同时,邻近的中畲村也将一所闲置小学改造成研学住宿点,容量超过百人。此外,通过客坊乡的“人才回引”计划,村里的乡贤谢经德从福州返回家乡中畲村,将自家的老宅改造成一处能容纳36人的民宿,为研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住宿选择。
此外,联村党总支探索“一村一策”产业,整合中畲、龙溪、水尾、湾坊4个村高山片区的闲置农田资源,打造高山茭白、高山槟榔芋、高山八重樱花、高山木槿花等种植,来访的研学团队可以体验到丰富的农作物采摘等活动,让学员和游客在这里体验红色之旅的同时,又能体验到农耕的魅力。
实际上,红军五次反“围剿”均与建宁紧密关联:是第一次反“围剿”的筹粮筹款地、第二次反“围剿”的完胜之地、第三次反“围剿”的决策之地、第四次反“围剿”的指挥中心,第五次反“围剿”的重要战场。如今, 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就在建宁县,纪念馆前建有近百米长的大型红军群雕,气势惊人。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10月13日走进建宁调研发现,针对这一普遍挑战,建宁采取了创新的解题策略:村和村之间自发积极寻求合作的“支点”,通过资源共享与协作,花小钱办大事,共同提升红色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让研学人员愿意来、留得下、还想来。
更有深远意义的是,拓展基地带来了共赢。曹水兴称,当前,基地内教官稳定在12人以上,带动80名退役军人增收;另一方面,枧头村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当起红色讲解员,成为基地后勤保障人员。
在峥嵘岁月里,建宁各地成为红军浴血奋斗的战场。位于建宁县客坊乡西南部的水尾村,东邻福建宁化县安远乡,翻过一座山就是江西省,是当年红军从宁化进入广昌的必经之路。
在革命战争年代仅有4万人口的建宁县,就有7000多名子弟踊跃参加红军,最终到达陕北的仅剩4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十大开国元帅中的8位、10位开国大将中的6位,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