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提前计划与准备”,出行前要做好心理准备、身体准备、物资准备、线路准备、应急准备。比如线路准备,有人被一张新奇照片吸引,就冲动前往,却没有详细了解要走什么线路,这条线路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气候、环境会有怎样的变化,可能有什么风险。
提前做好充足准备,可以大大降低户外运动事故发生概率。但意外不能完全避免,当在户外遇到无法解决的突发状况时,还要学会呼叫救援。
南宫官网下载“近几年,尤其是2022年以来,寻求户外搜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南宁市红十字搜救救援队队长何力介绍,在他所属辖区,山野救援每年会发生四五起,加上洞穴救援、溺水救援等,每年有近百起。
2023年,某自驾车队未经批准穿越罗布泊,其中一辆车与车队失联,后发现车上4人全部遇难。经专业人士推测,当时车陷在沙坑中,其中1人外出寻求救援,许久未归,剩余3人心急之下也离开车辆,最终死于罗布泊地表近70摄氏度的高温中。“其实按照‘STOP’原则,他们应该待在车上原地等待救援,车上空调是能启动的,油箱也是满的,车队已经报警,可以等待救援。”胡争一说,这些是用生命换来的经验与教训。
在做好个人准备后,还要选择专业可靠的同行团队。中国登山协会培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李松涛说,当下各种户外团队良莠不齐,年轻人应擦亮眼睛,提前了解团队状况。
第四是“四三三”原则,出行的体能、精力、食物、水、物资都要做好分配,去程使用40%,返程使用30%,剩余30%用作余量,以应对突发状况。
“首先,正规团队是可以查到注册机构或公司所在地址的,小到个体工商户,大到旅行社,应该具备相关审核资质。其次,团队的领队要有中国登山协会颁发的户外指导员认证,最起码是初级的,更专业的领队会持有中级甚至高级户外指导员证,急救证、营地指导员证等也是加分项。与此同时,要多查阅资料,了解对方的口碑,对于团队是否可靠要做到心中有数。”李松涛说。
第三是“结伴同行”,户外出行忌单人出行,至少保证4人同行。这是因为“如果队伍在野外遇到状况,其中一人失去行动能力,需要寻求救援,而无线通信设备无法使用,需要两人出去寻求救援,两人在原地等待。这样外出和留下的两队都能有两人互相照应,不会出现落单的情况。”胡争一说。
今年1月,一名男子在南宁郊外的龙头峰探险时坠崖,因骨折无法行动,他拿出帐篷裹在身上保持体温,并报警寻求救援。这名男子准确地告知救援人员其所在地理坐标,并约定双方以求生哨的哨声为信号,确认位置。经过救援队一天的搜寻,该名男子最终获救。
“去户外前,要了解清楚户外行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危险。”胡争一说,户外可能遭遇的危险有:塌方、雪崩、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野兽、毒蛇、毒草等野生动植物侵害;失温、热射病、雪盲、高原反应等人体伤病,以及因个人体能、技术不足等导致的迷路、溺水、滑坠等。
胡争一分享了一个案例:有个人因为失温遇难,但他的背包里保暖装备很齐全。后来了解到,这是一个新手,这些装备他只是带了,但是不会用。“遇到极寒天气,他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装备工具排险。不会用,带了和没带就没什么区别。非常可惜。”他说。
户外运动界有一个共识,等待他人救援远没有自救来得快。问题在于,一些参与户外运动的年轻人不会自救,出发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遇到紧急情况也没有应对处理的能力。
如今,一些年轻人抱着“说走就走”的心态投入户外探险运动,由于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出了问题报警寻求救援。“如此盲目出行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也给搜救带来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挑战。有的当天可以搜救回来,有的要搜救四五天。在户外,四五天时间可能会发生很多意外。”何力说。
最后是“STOP”原则,“STOP”由4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即遇到困难时,Stay(待在原地不要随意行动),Think(冷静思考,准确判断),Observe(观察情况,寻找办法),Plan(综合分析,计划行动)。
胡争一介绍了户外出行的一些基本原则:首先是“三新不出行”,“三新”即新线路、新队友、新技术。新线路会有很多不可预知的状况发生;新队友不能达到配合默契;新技术是指自己新学习的技能,没有经过可靠性验证。“这3种情况如果同时出现,坚决不要出行。”
“呼叫救援不是打个报警电话那么简单。”胡争一说,受困人员应当检查自身状况,包括身体情况、地点坐标、物资装备、周边参照物、自己能坚持多久、如何到达救援点等详细情况,并告知救援人员,在提交有效信息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搜救效率。
胡争一说,作为户外运动人员,不仅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熟知各种情况的具体应对方法,还要加强锻炼,提升体能、提高判断力、丰富实践经验。同时要知道如登山包、冲锋衣、登山杖、睡袋、帐篷、抓绒内胆、登山鞋、雨披等装备的功能特点,并能够熟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