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部署了国家未来改革总盘子,明确了改革的主攻方向和下一步的改革路线图,也明确了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阮青表示,对标改革任务清单、施工图和时间表,未来五年改革任务繁重而艰巨。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注意到,《公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强调了三个“更加注重”的重大意义,即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注重系统集成、突出重点及改革实效。
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黄晓春认为,《公报》总结宝贵经验、回应社会期待,在社会领域改革创新上提出了重要思路。如:把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放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对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和对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格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他指出,《决定》内容在许多方面涉及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又如,提到要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完善涉外国家安全体制,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再如,还提到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深化外事工作机制改革。
“《公报》体现了我党对于国家发展的深思熟虑和战略规划,既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注重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份公报不仅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干春晖说。
他指出,首先,注重系统集成标志着我国改革进入迭代和跃升的新阶段,要求超越原有改革路径,实现质变。这涉及十多个方面的体制、体系、机制的系统集成,需要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以及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灵活实用的策略手段。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试错、打磨、耦合。
双色球今今晚一注7月19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研讨会,来自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认真研读全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深入学习全会精神,并结合各自专业领域交流观点。
《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的战略性任务之一,提出了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和重大任务。
张道根还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上,展现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性的变化和根本性的创新。这些变化和创新不仅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上,还体现在对市场机制、政府职能、企业活力、创新驱动等多方面的全面优化和升级上。“通过这些战略性的变化和根本性的创新,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奇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他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近40年的两位数高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奇迹,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制度变革的一个伟大创新,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未来10年、20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张道根认为,在这个关键时刻,二十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再次明确,中国要坚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而且不是一般的市场经济,而是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国成功之道,也是中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根本性的经济制度保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对纷繁复杂国际国内形势而采取的历史主动,也是在关键时期积极运用改革这一重要法宝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举措。”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健说。
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阮青表示,《决定》凝聚起全社会改革的强大共识。《决定》特别提出,要自觉地把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的前景。未来中国式现代化走多远、走多高,都是跟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
干春晖也提到,全会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也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对于上海的角色,他补充道:“上海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样一场伟大的实践当中,要当好排头兵、先行者,能够在重要的改革领域里面有突破,为国家‘试制度’探路破题。”
“全会强调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改革开放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的深刻理解。”干春晖认为,通过深化改革,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围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坚持市场经济导向,以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是最大的亮点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道根说。
最后,注重改革实效,是改革的重要导向和衡量标准。要避免改革形式化、表层化,以及片段化、碎片化的问题,从体制、体系、机制的系统集成角度来衡量改革实效,旨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其次,注重突出重点,体现了改革的现实针对性和抓住关键问题。特别是在创造公平、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完善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以及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方面,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在他看来,中国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将为全球发展注入新动能,提供新机遇,必将引领全球化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必将为全球南方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借鉴,从而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花建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文化引领和科技进步共同推进的现代化,也是高质量经济发展和高水平人文创造相互融合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价值引领、增长动力、普惠民生、内外循环、国际传播等多重意义上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前行。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标,需要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积极培育文化新型主体、新型业态、新型消费模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需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文化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也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普惠各国人民提供强大的中国力量。
“这些改革举措从不同维度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领域的关键制度建设,更好促进社会团结、达成社会共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实践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黄晓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