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了解到,2015年,半山村成立了半月岛生态发展专业合作社,探索“村社合一”改革路子。2018年起,半山村正式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2021年,半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村里每一个家庭户颁发股权证,村民在合作社里从“无产”变为“有产”。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林密在此次40周年座谈会上总结说,“三明之路”的精神文明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的生动样板,这里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生动实践,也有“五讲四美三热爱”与医改、林改等社会文明建设实践,更有历史与文明意蕴深厚的朱子文化与红色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有机融合,并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样态走向未来。
他具体说,“三明之路”提供了“小城大爱”+“美好生活”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样板,三明的山水烟火、医改林改、沙县小吃等,无不聚焦民生,关注美好生活,呈现为一种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时代景观。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林密在40周年座谈会上如此评价“三明之路”:“三明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重要实践样板,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样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赖坊理事会会长赖慈龄介绍,赖坊古村落从2008年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以后,吸引了很多游客,村民也因此有了更高的收入。“赖坊的红心地瓜、红衣花生等农副产品也越来越出名,越来越好卖了。我们经常开玩笑地讲,就是光卖矿泉水也能增加不少收入。”
侯和平认为,东乾社区在关爱老人方面尤其周到。例如,在养老服务中心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逢年过节时,志愿者也都会对社区内的老人进行慰问,每月还会集中为老人举行生日会等等,每个人都能在小区里找到一方天地。
三明市文明委原主任朱清是1984年在三明召开的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的亲历者,参与了当时大会秘书组文件起草工作。他在40周年座谈会上动情地表示:“40年来,群众性文明创建的‘三明之路’弥足珍贵,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有裨益。”
澎湃新闻了解到,“十星”包括勤劳致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学文重教等10个方面内容。“十户”则从“十星级文明户”中产生,把某个单项特别突出的再选出来,每个村评出10户。
乐虎tv三明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青山绿水之中,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揭开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序幕。三明,成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梅仙镇经济发展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燕向澎湃新闻介绍,半山村通过村民大会,近邻恳谈会,十二生肖议事亭,诚实为人、诚信做事、诚心相待的“三诚文化”,新知青艺术公社等举措,将村民留下,将游客引来,将事情办成。
对三明来说,自古就有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基因。在“三明之路”的建设过程中,三明因地制宜,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机制举措,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麒麟山公园的“蝶变”,可以看作三明全面掀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个标志性起点。此后,三明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开展绿化美化、整治环境卫生、提升服务质量等活动,攻克了一个个“脏乱差”难关,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据三明日报报道,为改变三明“大工地”的城市样貌,1980年9月,三明地委、市委决定在三明市区列东、下洋交界处的600亩荒山上,兴建麒麟山公园。1981年,公园第一期开放建成,当年中秋夜,市区5万多人涌上公园,观灯赏月、歌舞联欢。
宁化县是千年古县、革命老区,也是闻名海内外的“客家祖地”,千百年来,孕育了一大批先贤名士。在精神文明实践的过程中,宁化县依托传统的“赶集”民俗,通过资源整合,创新推出了“文明实践集市”,让群众在家门口量血压、看中医、免费理发、学习急救知识等等,享受新时代的文明风尚。
公开报道显示,半山村通过合作社统一流转经营权方式,盘活耕地、林地、宅基地等资源,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累计分红达132万元。
公开报道显示,三明连续取得5届“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3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11个县(市、区)实现省级文明城区(县城)全覆盖……
在赖坊镇赖武村,可以看到一座座布局完好、保存完整的客家古建筑,赖坊非遗馆便坐落其中。该展馆依托海公祠而建,展示了摆五方、冲炮阵、古乐坊、乱弹、大漆葫芦、等众多非遗项目,是赖武村完成活化利用的三个古祠堂之一。
他强调,为民惠民,是“三明之路”的基石,新时代文明创建活动要进一步奉行“民生为大”,否遗余力地办好顺民心、符民意、解民忧的实事,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群众拥护和广泛参与。
祠堂文化是福建省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在三明清流县,历史悠久的古祠堂不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所结出的“幸福果实”。
彼时,三明以治理“脏乱差”和解决“八大难”为切入点,探索推出“满意在三明”“六联六建”“门前三包”等为民惠民活动载体,推动城乡面貌、群众风气焕然一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24年,40多年过去,三明从探索起步,到夯实基础,再到巩固提升,不断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力,走出了一条文明创建的“三明之路”。
张林顺说,许多地方都是在物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常口村是以“软件”促“硬件”,通过精神文明促进村容村貌焕新。这也让常口村从无新房、无路灯、无水泥路的“三无村”变成了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示范村。
三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列平在发言中概括精神文明建设的“三明之路”说,40年来,三明市把“满意在三明”的创建目标贯穿始终,用“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的城市形象凝聚共识共为,让“开明 清明 文明”的三明精神融入生产生活,使“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的文明之路越走越宽广。
大田县委文明办副主任陈娟介绍,大田县创新推出“不送彩礼送保障”“不送彩礼送学位”“不送彩礼享礼遇”等活动,实打实治理高价彩礼且效果显著,2023年至今已有上千对新人践行“零彩礼”或“低彩礼”。
这样秩序井然、岁月静好的情景得益于一套“共建联创”的制度。上世纪80年代,东霞社区就开始探索“六联六建”,其中包括思想工作联做,共育四有新人;科学文化联教,共同提高素质等等。步入新时代,共建联创制度被进一步完善修订,明确了社区精神文明共建联创理事制度、议事制度等5项制度,同时明确共建单位按照自愿的原则出资出力,每年支持社区一定的共建经费。
据宁化县文明办介绍,目前,宁化县有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今年以来已经开展200余场新时代文明实践集市,惠及群众10万余人。
明溪县是福建著名的内陆侨乡,享有“八闽旅欧第一县”和“海西内陆新侨乡”之称。也正是因为侨乡人口结构的特殊性,当地有不少留守儿童。
今年71岁的刘东城聊起“赶大集”脸上充满了笑意:“我每次7点多就过来了,这里除了有品质好的农副产品以外,还有身体体检、修电器、理发等,以及法律知识宣传,各方面对群众来说都提供了方便。政府对我们很关心,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小蕉村吃上‘旅游饭’,走出致富路,就是精神文明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典型。”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原主任、二级研究员郑有贵在9月1日调研走访小蕉村后,如此评价。
“三明三明,为了人民。”这句福建省相关领导在1982年对三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作出的评价,一直贯穿着三明40年来的精神文明创建,“为民惠民”成为了“三明之路”的基石。
福建省副省长、三明市委书记李兴湖在致辞中表示,40年来,三明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要发源地,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以创促兴、以创促改、以创促变、以创促建、以创促治。
清流县田口村村民黄景四说:“原先只在祭祖时用,现在日常都是开放的,村里的宣讲、文艺演出、民情议事也都在这里进行。田口的村民,特别是我们这些老人家,真心希望乡村两级能够把‘祠堂新貌’的好做法坚持下去。”
福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宋建晓在此次40周年座谈会上表示,新征程上,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探索推动工作的实招、新招,主动适应互联网新发展,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小蕉村,被称为“三明市西部的后花园”。9月初,这里绿树成荫,群山环绕,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一排排村民别墅整洁有序,犹如世外桃源。
小蕉村党支部副书记练玉英向澎湃新闻介绍,十多年前的小蕉村村居破旧,道路泥泞,各家各户旱厕随意排放,污染沟渠……小蕉村先从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入手,污水管网、煤气管网全部下地,污水池变成美丽的湖泊,不仅是村里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游客也纷至沓来。近年来,小蕉村又通过重新规划改造,把村民旧的木头房子拆除,为村民新建了两期“联排别墅”。
朱清在4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时谈及自己的两点感言:一是40年来的群众性文明创建“三明之路”弥足珍贵;二是新时代文明创建活动要守正创新,更好地造福全体人民。
在此次40周年座谈会召开前夕,8月28日至3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重访三明,走进社区、乡村,深入了解40年精神文明实践的三明答案和启示。
上世纪八十年代,“先有工厂、后有城市”的特质,使得三明的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不完善,“脏乱差”严重,存在着交通拥挤、住房难、垃圾堆积、娱乐场所缺乏等一系列难题。
40年来,从城区到乡镇再到农村,三明把为民理念贯彻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推出“创十星评十户”“祠堂新貌”“文明实践集市”等创新机制,并探索“林业碳票当嫁妆”“不送彩礼送保障”“侨乡枫桥”“社区共建+自治”等一系列基层治理经验,走出一条精神文明建设的“三明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三明之路”正是一个鲜活的实践样本。
三明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曾公开表示,三明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润物细无声的,也是城市基因的传承。三明开展文明城市的创建、复核评选等活动都不是突击式的,而是着眼于三明实际和群众需求,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基层治理过程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因此,由政府部门牵头,党员干部带头进行移风易俗,大家乐见其成。在高频次、多形式的宣传下,济阳乡不少不良风气得以纠正,移风易俗的宣传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2015年,林上斗上任后,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通过一系列创新机制,迅速凝聚人心,改变了村风村貌,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校大学生陈宁馨是赖坊非遗传承所的志愿者,她说:“这些非遗项目是赖坊祠堂文化中的精华,需要保护和传承。但许多非遗项目,因为费时费力而面临着传承的困境。赖坊对祠堂活化利用,将其作为非遗文化的展览所,举办各种非遗传承交流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娱生活,也传承了本村落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打破了非遗传承的困境,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
在沙溪乡沙溪学校的72名学生中,有28名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在心理和行为习惯上都需要更多的关注。”沙溪学校副校长林宏表示,学校以“六促”为抓手,采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日常+重点”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关爱行动。通过开展非遗活动、夏令营、研学等模式,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富文社区于2017年打造了乐龄家园,项目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全部免费开放。2019年,又升级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如今,实践站大厅中设有医养结合服务站、健身室、书画室、棋牌室、超市等16个具有不同功能区块的场所。老人们不止可以在这里跳健身操、打太极拳,还能参与健康管理服务、预防金融诈骗等活动。
他还表示,三明市小蕉村等一大批集体经济发达村的实践也表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是一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周青口中的书京村,位于尤溪县台溪乡。作为传统古村落,书京村面积小,人口也少,过去大多数居住在此的老人通常习惯“日落而息”,缺乏业余生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书京村通过对古民居进行修缮改造,以及引进艺术家等多种手段,努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留在村里,从而带动老人们,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走进东霞社区东霞新村,一群群银发老人正围坐着谈笑风生,偶尔有孩童嬉戏玩耍,居民楼底下的一辆辆小汽车和电动单车整齐有序地停放着……
置身于三明主城区三元区,城市的细节里充盈着文明的气息,这里也是精神文明开创先河的地方。近年来,三元下辖的东霞、富文、东乾等社区通过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儿童养老服务、多功能活动室、卫生服务站等资源整合,融入社区发展,为居民构筑起生活、养老、医疗、文化、休闲等为一体化的文明新阵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在基层走深走实。
“三明三明,为了人民;三明三明,精神文明;三明三明,大放光明。”在1982年召开的“福建省城市文明建设座谈会”上,福建省相关领导对三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作出如此评价。
“社区里的干部领导牵头做了很多工作,居民看在眼里,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觉性,素质也提高了很多。”东霞新村居民冯先宝认为,由政府规划,居民自管,综合起来才有了美好和谐的生活环境。
历经40年,文明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2024年9月1日,历史再次聚焦三明,福建省纪念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40周年座谈会在三明召开。
位于尤溪县梅仙镇的半山村,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垃圾村”“赌博村”“空壳村”,村里一度劳动力普遍外出,村内垃圾堆砌、环境脏乱不堪,甚至还有不少村民为“一夜暴富”沉迷赌博,而村集体负债也达到30余万元。
“其实大家都很抵触高价彩礼,但又怕数额少了,孩子低人一等,自己也丢了面子。”大田县济阳乡党委书记连华状坦言,济阳乡的乡民曾饱受彩礼之苦,许多人并不认可高价彩礼,但出于攀比心,还是“被迫”加入高价彩礼的行列。
1984年,第一次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在全国掀起“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新的热潮,也奠定了三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发祥地的历史地位。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时指出,“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从三明开始的”。
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表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直接作用,就是在村里形成浓厚的学文重教风气,全村1036人,至今已培养出161名大学生,“很多村里培育的人才,学成后都回来反哺家乡了”。
“从半山村到书京村,从老人到孩子,我感受到其实村民们都很喜欢艺术氛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也一直在探索如何用文化艺术来助力乡村的振兴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村民其实是相互陪伴、相互滋养的。”新知青艺术公社创始人、舞蹈家周青向澎湃新闻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