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武说,在更大尺度上,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建设,要和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的发展相互协调,和杭州等都市圈彼此衔接,做出相应的整体安排,加强跨区域的合作,构建飞地等空间布局,共同落实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上海需要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区域的协同治理。”张尚武说,上海大都市圈需要强化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和作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作用,推进长三角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的动能,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
从目前来看,围绕上海构建的“1+13”的大都市圈,将在长三角形成一个联系更紧密的发展共同体。不过,都市圈并非封闭的概念,也意味着有更大能力去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大都市区、联动协同区、区域协作区,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规划将在不同尺度上发挥功能。
当时,这一规划将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范围确定为上海市以及周边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嘉兴市、湖州市、宁波市、舟山市在内的“1+8”城市市域行政范围,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约7742万人,分别约占长三角的15%和34%。相比之前,多了常州和湖州2个成员。
会议期间,张尚武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阐释了其对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他透露,最新的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已启动一年多,规划涉及方方面面,14座城市现已基本达成共识,不久后将形成一个法定规划。
上海大都市圈处于水网密集地区,需共同建设水运网,提升内河航道在区域运输中的作用,降低区域物流的成本,推动绿色发展,并且要大力发展航运服务功能,提升面向全球航运资源的组织配置能力,通过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世界级港口群。
同时,这个地区在全球贸易、科创、航运、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优势显著。目前,上海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4年全球第一,舟山港连续15年货运吞吐量全球第一。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中,上海-苏州科技集群名列全球第四位。
张尚武说,本轮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将加强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周边城市多中心各扬所长的发展,围绕区域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打造,提升该地区整体竞争力,并且进一步通过经济功能的强化,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规模、人口规模、经济规模都十分庞大,面积在国家陆域中约占1.2%,同时承载了全国7.7%的人口和14.5%的经济产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地区之一,经济活跃、开放水平高、人口密度大、科技创新能力强。
从经济数据看,上海大都市圈无疑是全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之一,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相对完整,成员城市个个出类拔萃。但置于全球坐标系中,与美国纽约都市圈、日本东京都市圈、英国大伦敦地区等顶级城市群同台竞争,上海大都市圈还存在差距。
张尚武说,除了这四个战略地区的协同,还需要围绕国家战略要求,加强对战略地区的识别,以及潜力地区的共同营造。作为承接国家战略的核心承载区,要通过空间资源的保障,在未来发展中释放潜力。
从国家战略要求出发,这个地区肩负着两个使命:一是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地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二是要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担负起我国重要的连接国际的枢纽门户作用。
在此基础上,该区域需进一步强化轨道交通建设,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围绕空间协同发展的不同空间尺度,构建“30-60-90”分钟轨道交通通行圈,目标是在这个地区建立更加集约高效的轨道交通网,促进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各类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在整个区域空间层面,上海大都市圈将形成“一核四翼”,也就是以上海为核心,联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形成“四翼”,加强对国家战略的承载,整合区域资源要素,共建世界级功能网络。
张尚武解释,目前形成的“1+13”大都市圈范围,是经过一年多反复探讨的。从根本上说,其中涉及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探索,包括1小时或1.5小时的通行圈,河流上下游治理,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城市治理协同,生态环境共同保护等诸多方面。
在这次“1+13”的上海大都市圈中,新纳入了杭州、绍兴、泰州、宣城四座城市。整体来看,13城涉及江苏、浙江各6座城市、安徽1座城市。
jrs低调看球免费高清直播2024年以来,上海大都市圈实现从“1+8”到“1+13”的升级,以上海为圆心、90分钟交通距离为半径,覆盖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宣城。这个超大尺度都市圈,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聚集着1.1亿人口。
围绕着公路网的进一步完善和联通,加强沪甬、沪舟甬、沪嘉绍等跨湾、跨海复合通道建设,加强沪苏通、沪渝蓉、锡常泰等跨江通道的规划建设,在地方层面还要进一步打通在跨界地区的断头路。
12月9日,第七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MPIC)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自然资源部和上海市政府合作事项之一。大会开幕式上,同济大学教授,同济规划院院长张尚武作引导报告,他是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的参与成员。
东翼(海岸和海洋空间),这个地区需要共同关注保护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加强近海地区的生态保护,并且要加强海洋产业空间的统筹布局,加强海洋能源的保障,建设世界级海洋功能区。
南翼(杭州湾地区),加强杭州湾地区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强化高水平开放设施和平台空间布局,加强上海与杭州与宁波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共同构建杭州湾世界级的开放湾区。
在大都市圈范围内,需要共同锚固发展走廊,增强区域廊道的辐射联通和功能集聚的效应,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协作。具体来说,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将共建全球领先的产业创新网络,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引领作用,带动G60、G50、宁杭创新要素集聚,加快沪甬走廊、沿海走廊、环太湖科创圈建设,深化都市圈协同创新机制,探索共同参与创新基金的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联动机制。
当前世界城市的竞争,越来越多表现为城市群或都市圈之间的竞争。在张尚武看来,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大都市圈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上海大都市圈有其特点。张尚武说,这个地区已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集聚了多个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组织内部联系紧密,已形成产业创新和人才等要素在大都市圈范围内网络化的组织形态。
到2024年,上海大都市圈再次扩容。上观新闻2024年6月报道,长三角14座城市“正在谋划一件大事”,14座城市共同构成的上海大都市圈正在形成,勾画出“一张史无前例的、涵盖11.4万平方公里和1.1亿人口的超大尺度跨省域空间发展蓝图”。
西翼(环太湖地区),加强环太湖地区的治理和管控,加强流域的生态治理,并且统筹区域科创资源协同布局,加强上海与苏锡常大都市地区的联动发展,建设世界级魅力湖区。
“上海大都市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6年,根据这年公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未来将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2022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这是全国首个由省级地方政府、有关省辖市政府联合编制的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其中明确“1+8”的行政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