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项目落了地难融入。上海企业落户不仅招引了高端人才,还有大量30岁左右的年轻人。启东市常务副市长高广军说,前些年,时尚餐饮、高层次文艺体育供给在本地薄弱,看到年轻人周末不计代价回上海就为了喝一杯奶茶、看一场戏剧,体会到服务配套的差距,所以这两年我们在生活舒适度、便利度方面努力补齐短板。
——科技协作重心向培育产业生态升级,最大限度激活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各自优势。“找到创新源,引到南通来。”记者调研发现,在生产要素的自然流动中,不同的科创主体已形成了明确的共识和分工:从0到1政府干不了,从10到100企业自己会干,中间的从1到10则需要引导和投入,要靠政府加油干。
承载了上海交大在超精密微纳制造领域近20年科研成果的霖鼎光学,短短4年间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今年新生产基地投入使用后,将带来50%的年增长。不久前,企业接到了几笔重量级的订单,意味着企业技术高度和市场宽度即将迈上新的里程。孵化出这一项目的“大零号湾”科技园运营方负责人陈史杰感慨,一路走来见证了任明俊从科学家蜕变成为优秀的企业家。这一评价,也正是“科创飞地”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堵点的注脚。
上海的创新成果可以在南通转化生产,一批南通企业把总部迁至上海、寻求走向世界。2016年,神马电力把全球总部和研发中心搬到了上海“大虹桥”,将上海的人才、金融优势与南通的制造优势紧密结合。“拓展海外业务需要贴近和洞悉全球市场,而这类人才择业往往青睐一线城市,上海甚至是首选。”神马电力董事长马斌说。
“科创飞地”模式并非简单将产业“搬家”“输血”,而是要充分利用“飞入地”的人才资源和“飞出地”的空间资源,做大合作“蛋糕”。“我们更多地选择将飞地触角延伸到科技成果发源地,与高校院所合作寻求创新增量。算好收益账,让初创型项目、高校成果转化类项目尽快在优越的创业环境中萌芽成形。”如皋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陈鸣华说。
有人把这里的合作比喻为在春日里播下一粒粒种子,精心培育,静待花开;也有人把科创飞地形容为“风筝”,既高高飞扬成为展示窗口,又把人才和资源沿着风筝线输送回去。这些风筝的持线者,就是江苏南通。
2020年,上海交大率先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出台了科技成果类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和科技成果转化配套保障文件。学校还专门设立了“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建设了一支以科技成果转化专员为核心的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为师生员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一门式”服务。
探访“大零号湾”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在霖鼎光学隔壁的上海交通大学元知机器人研究院,记者“偶遇”了前一天还在苏州招商的海安市经开区高科技创业园管理办公室主任贲道明。他告诉记者,海安与上海交大共建的智能装备研究院已走过10年的合作历程,积累了一批特种机器人研发成果,这次来主要是探讨未来的合作计划,以产业化为核心开启下一个五年。
“上海交大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流程非常完善和透明,未来企业在上市、融资等环节,我都可以拿出相关文件支撑成果转化,而不会卡在学校签字的环节。”霖鼎光学创始人任明俊说。
如今已76岁的顾清波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从如皋去上海学技术,先要早晨出发到南通,下午4点坐轮船到黄浦区的十六铺码头,返程时要从上海坐晚上10点的船,第二天上午6点到南通,再转乘汽车到如皋。寒来暑往习得技术后,玻纤风筒布成为企业的拳头产品,连续深耕30年,市占率做到全国第一。
霖鼎光学的试验中心前身是如皋在此创立的“飞地孵化器”。从2020年开始,如皋以“飞地”链接得天独厚的科创“土壤”,让科技项目就近孵化,待“发芽结果”后再到如皋专业园区量产。入驻孵化器以来,霖鼎光学规模从小到大,如今一期孵化器已全部成为霖鼎光学的试验中心,如皋二期孵化器近期也已建成,7家初创企业入驻。
在对接创新策源地的过程中,企业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皋科技局副局长李伟华介绍,很多顶尖的科研人才和院士政府请也请不来,但却常年与隐形冠军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今年4月的Light先进光学制造产业大会,是首次在国内长春以外地区举办,60多名光学领域中外顶尖学者出席会议。“把上下游‘朋友圈’引入如皋,共建先进光学制造产业‘邻里圈’。”任明俊表示,要努力让世界级“光学之城”成为南通的城市新名片。
生产基地位于崇川市北高新区的比博斯特是一家汽车智能底盘制造商,企业的研发中心紧邻上海虹桥,“生产与研发两端距离高铁站都只有10分钟车程,这是企业布局时尤为看重的要素。”南通制造中心厂长刘兴博说。
四是要以“容得去留”的格局过“企业扎根关”。有的项目孵得出留不住。海安上海交大智能装备研究院副院长杨立拥告诉记者,研究院孵化的第一个机器人项目从生产自动化包装线起步,迅速成长为规上企业之际,生产基地却落户另一座城市。“就像是自己孕育养大的孩子,最后却被别人抱走了,非常遗憾不舍。”杨立拥说,但这不是失败,相反更加坚定了信心,我们的宗旨是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利都全力支持,这家企业也承诺上市之后会投资反哺海安。业内人士认为,园区平台对扶持孵化的科创项目适当开展股权投资以获取回报,也是化解去留难题的方式之一。
如今,占全国家纺半壁江山的南通,在产业变革背景下提质升级何去何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东华大学教授朱美芳带着技术来到南通,领衔创办研究院,已与10家本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致力于产业升级。
为促进长三角南北均衡发展,进一步打破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江苏省提出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设想,探索长江口“南岸研发孵化、北岸转化生产”多点成网的分工格局,聚焦产业协同、制度创新开展一系列重大探索。多位受访的县市主要负责人提出,可学习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跨区域合作成功经验,探索建立合作园区成本共担和财税共享、统计指标“双算”等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动力活力。
落户通州区的纳琳威以无机纳米应用研发为基础,与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产品从最初的汽车漆面保护膜拓展到飞机内饰膜和航空减阻膜等多个领域。以此为契机,7月初上海交大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在通州揭牌。通州的决策者告诉记者,为龙头企业创新搭建平台培育产业生态,才能为产业集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土壤。
“经过两年合作历程,我认为南通是一个被低估的城市。”任明俊说,选择一个地方发展,就像选择一个合伙人,南通从实验室阶段就伴随我们一路成长,当企业做强之后也必将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百余年前,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彼时办厂所需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才南通都很匮乏,张謇自然地求助于上海,也顺利开启了南通近代化篇章。
去年底,总规模50亿元的南通宝月湖科创母基金发布并揭牌,落地在崇川市北高新区。在市北高新区深化与上海合作的计划中,将引入静安区金融资源,持续放大宝月湖金融集聚区效能,并设立3亿元至5亿元规模的科创母基金,投资园区优质项目,加速本地产业集聚。
位于张江科学城核心地带的启东(上海)协同创新中心,是启东市在上海的“科创飞地”,也是一个力求构建研发、孵化、前窗在上海,生产、转化、后台在启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虽然成立时间不久,目前已有约10家企业入驻孵化。
与崇明岛隔江相望,从十年前杂草肆虐的荒地滩涂,到独具魅力的科技人文小城,如今海门临江新区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共建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集聚200多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企业,2个Ⅰ类创新药项目获得临床批件。时任海门临江新区党工委书记徐骏表示,科研成果转化的“从0到1”在高校院所,“从1到10”适合在孵化器或科创联合体,“从10到100”则南通在发展空间、人力成本等方面优势明显。
通过前端研发和后端产业的“双向奔赴”,“科创飞地”正推动南通与上海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4月中旬,南通市县多部门同赴上海,首次在异地召开“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在长三角地区并不多见。
任明俊除了讲课,大部分时间里,他都会泡在和上海交通大学北门一街之隔的科创飞地实验室里。实验室的孵化成果,越过长江、在江苏南通落地,因此他除了是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教授,还多了一个霖鼎光学董事长的身份。
江苏九鼎集团的前身是乡镇企业如皋玻璃纤维厂,董事长顾清波回忆,20世纪70年代煤炭采掘业方兴未艾,传统棉料制成的煤矿导风筒防火性不佳,当时全国只有两家企业具备生产抗静电、阻燃特性的玻璃纤维导风筒布的技术能力,上海耀华玻璃厂纤维分厂是其中之一。
南通发展过去长期受到长江阻隔制约,而如今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南通形成“八龙过江”的大交通格局,迎来了发展的“绝佳风口”。
“当时耀华玻璃有全国唯一的玻璃纤维瓷窑,他们派出总工程师到如皋来指导我们建设瓷窑,对我们后来上马全国第一座电熔窑同样提供了很多帮助。”顾清波说。
一是要以“等得成长”的耐心过“观念认同关”。科创孵化项目具有合作投入大、孵化周期长、成功率低的特点,需要地方等得成长。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十个项目能有一个成功已属不易。近期已调任海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的贲道明告诉记者,上海交大有22个校级地方产业研究院,海安是长江以北唯一的县级合作单位,十年来尽管成绩可圈可点,但实际内心备受压力和煎熬。“投资基建、建厂是能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效益,但研究院投入不小,能够展示的东西却比较有限,幸运的是地方政府形成了久久为功的共识。”贲道明说。
前不久,记者走进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一街之隔的“大零号湾”,草木葳蕤,万物繁茂,一如这里涌动着的科创活力。园区内霖鼎光学的科研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创新研发微纳光学制造装备及工艺技术,为如皋基地的产品量产做进一步的测试优化。
——在硬件联通的基础上探索机制协同,提出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设想。推进协同区建设,既要筑牢交通等“硬联通”,也应探索通过制度创新等“软联通”打破行政分割和壁垒,加速实现融合发展。例如,一些生物医药资质或高企身份在跨区域后需要重新申报复审;上海不同层级的人才到江苏创业,仍需参加江苏的人才评选。他们盼望长三角一体化进一步由“物理接轨”变成“化学融合”,以更有利于人才、项目等要素的流动。
在海安经开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记者在图灵机器人生产基地看到全场景工业机器人动作整齐划一。这家前身为上海交大校办工厂的企业2018年被引入海安,尽管经历疫情仍保持高速增长,产值从2000多万元涨到今年预计6亿元。“要让企业在海安扎扎实实地从一颗种子长成苍天大树。”贲道明告诉记者,这里已成为机器人产业集聚地,不仅孵化出交睿机器人、海疆智能等多家科技公司,还手握肌电臂带、超冗余蛇形机器人等一批科技成果等待转化。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南通“七虎”正竞相打通连接上海的科创飞地,拓展协同创新路径。南通的县市、园区和企业在上海建设离岸创新中心或研发设计中心14家,已累计入驻孵化项目120个。其中如皋市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等高校共建5个创新飞地,如东、启东、南通高新区也纷纷在沪建设上海如东创新中心、启东(上海)协同创新中心、南通高新区上海创新港等离岸孵化中心。
对于科创飞地的运营者而言,专业性同样是必备素质。“各地布局时,要梳理本地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共性技术难题,根据创新资源分布,实现精准对接。”扎根上海多年的启东招商局驻沪分局局长岳国强说,要有企业家的思维、第三方的视野、专业化的服务,才能练就火眼金睛、点石成金的本领。
从筑巢引凤到触角前延,科创资源不为所有、但为所用。2023年南通招引落地科创项目较上年翻一番,“校门口的孵化”扮演了重要角色——从上海招引的281个项目中,从科创飞地落地或间接招引的项目占36%。近年来科创招引项目成长较为迅速,2023年南通应税销售为342亿元,今年上半年已达到去年全年的61%。
在地处南通北部的如东、海安等地,部分干部认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不仅有条件承载上海、苏南等地非核心功能疏解,还可成为辐射带动苏中、苏北的新支点。
“近五年沪通两地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数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项目数超1000项,占全市产学研合作项目总数的两成多,占经费总额近三分之一。接轨上海进入全面提速、纵深突破的新阶段。”南通市科技局局长吴佳华介绍。
“南通好通”,打通的是“看得见的天堑”。上海一些高校以科技体制改革主动打破“看不见的围墙”,让老师骑着自行车就能在学校周边成果转化,为南通各县市区“求智”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不是摘上海的果子,而是一起培育种子,贵在形成双赢的合作共识,在该种金子的地方种金子。”受访的两地人士普遍认为,“上海与南通伸开手是‘五指’各有所长,要拉长长板;握起来是‘拳头’更有力道,应相互赋能。”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认为,沪通科技协作并非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在区域发展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共同做大产业蛋糕。
亲密无间的科创合作,让科研人员凝聚起稳固的“南通情结”。“科学家做企业九死一生,跑了很多地方发现南通最积极,也最懂我。”华东师范大学刘顺英教授去年在崇川创业,成立了生物医药公司。“吃水不忘挖井人。”她说。
——各扬所长双向赋能,推动跨区域间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若将万里长江比作一条腾跃的巨龙,入海口是“龙头”,上海是下颚,南通则是上颚,两座城市融为一体、协同发展,才能聚合并发挥更强大的“咬合力”。
南通,大海与大江相汇之地。辽阔长江上,桥隧“八龙过江”的畅通局面正在形成。一位南通人士将南通“七虎”竞相到上海争取科创资源的行动比喻为“觅渡”,引起了不少受访者的共鸣:“觅”,觅的是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之路;“渡”,渡的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同之桥。
通江达海,奋楫争先。唯有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让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的自然禀赋真正转化为“通江通海通上海”的产业优势。凭借着投早投小的战略思路,南通以“科创飞地”导入产业资源的探索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南通50%以上的企业在上海有合作关系,超过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70%的规上制造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开展创新协作。
上海交大元知机器人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超每周都有一半时间在海安,原来多是开车,现在他更喜欢坐高铁,从上海虹桥到海安站只需要1小时30分钟,下车后10分钟车程就能到达园区。
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心还设有“一站式”离岸审批服务专窗。“这里不仅有科技、人才方面的扶持政策,为企业减负,也是了解启东的窗口,为发展赋能。”从事安防智能装备生产的创业者浦凯凯告诉记者,今年在启东高新区投资建立的生产基地已排单生产,未来将把上海飞地作为销售和研发中心,开展统一金融安防智能物联网平台的研发。
在位于江苏如皋、由霖鼎光学投资20亿元建设的产业基地,主楼屋顶形似齿轮联动的花园令访客驻足,而花园下方更是暗藏玄机——40台高速运转的超精密机床正在进行各种纳米级精度制造,展示极致的工业美学。这些核心设备所采用的“五轴+联动超精密加工检测一体化工艺”,就诞生于200公里之外的上海“大零号湾”研发中心。
“从复旦大学医学院的注册地邯郸路出发,到崇川和启东的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形成了合作的黄金三角。”胡建华说,长三角区域内很多地方都在加强与上海的科创对接,但像南通这样一个地级市每个板块都在上海建飞地,或是共同成立科创联合体的并不多见。
二是要以“懂得产业”的素养过“市场认可关”。对科研人员而言,市场并非他们熟悉的领域,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往往导致在实验室“束之高阁”。
如今,在生产要素配备、综合区位支撑等方面,南通形成了制造业比较优势。记者走访了解到,上海宝山、奉贤等地区,每亩工业用地供地价格和亩均税收要求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南通。
尽管科创飞地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记者调研发现,质量不高、久孵不出、孵得出留不住等情况客观存在,想实现“移花接木”进而“开花结果”,要以“四得”过“四关”。
三是要以“舍得投入”的决心过“营商环境关”。实现“一线孵化、南通转化”的协同创新,既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要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营商环境。与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仅一路之隔的如皋经开区“科创飞地”,运营第一年就引来11个科创项目。复旦大学教授王盛章领衔的医疗科技项目从这里“飞”向如皋。“如皋有专家公寓,直接拎包入住,房租减免,还有一揽子扶持政策和贴心服务,全方位呵护项目快速产业化。”
在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记者见到了长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地方合作的常务副院长胡建华。他告诉记者,南通崇川和启东等地与复旦大学创办了校地共建的研究院,旨在充分利用校地资源,推进全球顶尖人才、科技项目等快速落地成长。
事实上,科研人员创业是一条艰辛的路。“科研人员看问题的视野往往局限于技术层面,科技成果在走出高校、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存在代差,离开了高校环境的庇护失败率很高,这种认知差异和角色转换尤为不易。”任明俊表示,建在校门口的“飞地”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适应的载体,还能将前沿科技迅速落地,通过工程样机开发、小批量交付,让科技成果得到市场的快速验证。
4月,汇聚全球智慧的Light先进光学制造产业大会在江苏如皋启幕,活动主办方是霖鼎光学;5月,上海交大海安研究院创院十周年主题活动在交大闵行校区举行,8个项目现场签约;6月,同济大学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如东)协同创新研究院在上海正式揭牌……
乐宝足球【编者按】2022年12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长篇通讯《“七虎”竞南通》,展现了江苏南通七个县(市)区竞相发展,如同奋勇争先、斗志昂扬的七只“小老虎”,从而形成朝气蓬勃、值得观察的区域经济现象,折射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带来的变化。最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跟踪发现,竞争的热潮出现了新动向,舞台不局限于南通,又增加了新的“主场”……
这是一个新鲜而独特的现象:在科技创新浓度高的上海市大院大所附近,来自江苏南通的每个县(市)区,都在这里创办了科创飞地,同高校教授、产学研转化工作者打得火热……
6月中旬,由南通市政府、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南通大学主办,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在南通成立。该联合体由7名两院院士发起,将聚焦新药研发、脑机接口、再生医学等7条未来产业“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