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新闻社融媒体中心主任、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用三个“新”来分享如何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即建构中华文明叙事新体系,既面向历史、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又融通中外;探索以文载道新技术,促进厚重的中华文化“动起来”、“活起来”、“走出去”;搭建人文交流新平台,激发人员往来、人文交流中蕴藏的传播效能。
近年来短剧出海成为一种新业态。“通过短剧出海等新业态讲好民族融合的中国故事,是快手持续探索的领域。”快手科技副总裁徐静芸结合实践经验,谈到如何以短视频和直播创新文明对话的时代表达。她介绍,凭借丰富多元的内容生态、庞大的用户基础和高效的传播机制,快手等短视频直播平台已成为众多网络文化现象的发源地。
当前,社交媒体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发展壮大,在文明交流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微博政府媒体事务副总裁、总编辑陈丽娜从三个方面分享了社交媒体在文明互鉴中的尝试和经验:社交媒体为国际交流提供了全新平台,助力世界文明和谐共生;搭建友好沟通平台,助力中外人文密切交往;发挥信息传播价值,助力中华文化扬帆出海。
“像是美国电影、日本动漫、韩国娱乐节目和音乐等,其实都在无形中传播各自文化,我们又何尝不能这么做呢?”榫卯主题游戏《匠木》制作人、东极六感创始人田海博认为,游戏作为一种兼具互动性、传播性、受众面广和门槛低等特点的娱乐方式,很适合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由衷地希望通过游戏这一趣味性高的新兴媒介作为载体,能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国际顾问委员会创始人梁周洋表示,每次她走访一处历史遗址,特别是在家乡北京,都会被古代木质建筑的辉煌所感动。她认为,唯有尊重自身的文化遗产,弘扬真实的体验和价值,才能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舞台。
“显然,当今最强大的工具之一就是互联网。我最初也是通过我师父发布在网上的视频了解到武当山的。在开始教学后,我也开始录制课程和教学视频,与我的学生以及对这些传统实践感兴趣的群体分享。”中外短视频博主杰克·平尼克表示,他最大的希望是,即使人们无法亲自来到武当山,也能通过网络体验到武当山的一角。如果他们无法来山中,那便将武当山带给他们。
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帕特里克·奈斯认为,欧洲和中国拥有引领世界的技术和资源,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加深国家间依存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技术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促使参与方超越短期的国家利益,而中国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范狄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在中国长期生活让我领悟到:虽然中西文化不同,但彼此的共同点更加重要。普通人有共同愿望和经历,共同面对不确定与脆弱,同享欢乐与痛苦。网络帮助我们消除成见,深入了解彼此,发现共同之处,认同共同的价值。”
谈及文明交流互鉴,杭州国家版本馆馆长吴雪勇表示,建设国家版本馆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杭州馆致力收藏、保护和研究的同时,充分发挥版本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两年来,杭州国家版本馆累计征集各类版本360多万册(件),实施珍稀雕版保护工程德格印经院院藏保护项目,并建设古版画数据库项目。
“我发了无人驾驶出租车,AI数字人,刷脸刷掌支付这些内容之后,我的外国粉丝都特别惊讶,跟我说想不到中国的科技竟然发展得这么快,像进到了未来的科幻世界一样。”中国外文局亚太中心泰国籍专家、自媒体网红达人张爱玲说,在泰国生活的时候,一些年轻人并不太了解真正的中国。“所以我希望通过网络平台,以一个本地人的视角介绍更接地气的中国。”
11月21日,由中国外文局、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中国网、微博协办的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文化交流互鉴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中外网络文化领域有关专家学者、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外文化交流杰出案例的参与者、网络大V、互联网企业负责人等各界代表围绕“促进网络文化交流互鉴 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主题展开交流分享。
美国学者、“汉字字源”网站创始人斯睿德谈到了自己多年来推动古汉字计算机化的经历。2002年,他建立并运行了他的网站,输入任何一个汉字,就可以看到它过去3500年的历史。如今,他正用视频方式讲汉字。“50年前,很少有外国人有兴趣学习说中文,更不用说学习阅读中文,甚至理解古文字了。现在成千上万的外国人都在学习汉语,甚至是粤语和闽南语。我希望继续成为汉字历史故事的一部分。”
“文化让科技更有温度,科技让文化更有广度,交流让文明更有亮度。”腾讯公司总编辑、公共政策副总裁朱殿君表示,一批数字文化新业态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以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贴合年轻人的文化视角,从“卖得出去”到“走得进去”“留得下来”,成为文化出海“新三样”。
克罗地亚网页中新网11月21日电(记者 袁秀月 孙静波) 当前,互联网日益成为文明互鉴的新平台。如何发挥互联网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共建网上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生,成为重要课题。
“我希望站在外国人的视角,记录当下这个世界转折的风口,记录中国伟大的发展历程,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栏目主编爱丽克斯 波兹达耶娃说,这些年无论是边远地区的广袤田地,还是人潮涌动的繁华都市,中国各地闪烁着新质生产力的光芒。除此之外,我体会到中国在追求科技发展的同时,还不断地跟各国分享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好故事的力量可以跨越山海,生生不息。”阅文集团副总裁谢兰芳表示,过去20年,中国首创的网络文学以天马行空的创意故事,被全世界广泛关注。从历史题材的合纵连横、问鼎中原,到现实题材的书写时代、关照生活,从玄幻题材的阴阳五行、四海八荒,再到言情题材的花前月下、才子佳人,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是全球共通的语言。互联网带来的数字红利,让好故事有了创新的符号表达;开放的生态合作,为数字文化产业注入新鲜活力。
中欧论坛创始人、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认为,全球化是一个持久且不断演变的过程,尤其在网络时代,它使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联网让不同文明的人们互相交流,促进对话与理解。他呼吁以人类尊严和共同利益为基础,开辟一条倡导包容、开放和相互理解的道路,让全球化和网络发展惠及更多人。
“我始终认为,音乐是一艘船,可以承载许多表达,文化便是其中之一。”马来西亚华人青年歌手尤长靖表示,作为一名华人音乐人,他希望用音乐连接中马两国文化,在综艺节目里参与的舞台中,《铁衣》融合了中国的非遗舞狮文化,《求不来》融合了闽南文化……他认为音乐能够让年轻人不仅听到旋律,更能通过这些旋律,发现中华文化的宽度和历史的厚度。
“音乐和互联网,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国乐艺术家、当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方锦龙表示,2018年,他在一档节目里演奏了中国的古老乐器,用自己复制的当代五弦琵琶演绎了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视频在网上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几天全平台浏览量破亿。从此他紧紧拥抱互联网、推广国乐,在演出的同时讲述贾湖骨龠、簧、琵琶等故事,致力于让中华民族音乐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