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它承载了人民群众最热烈的情感、最美好的期盼。春节包括了众多民俗活动和非遗实践,这些民俗与非遗,让年味更浓,让生活更美,也留下了浓浓的乡愁。与春节相关的传说、歌谣等传统知识,祭祀先祖等仪式,年画制作、剪纸、灯彩制作等传统手工艺,舞龙、秧歌、高跷、戏剧、曲艺等众多表演艺术,灯会、花会、写春联等民俗活动都在春节中得以呈现,体现出春节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百姓春节的文化生活,营造了热烈、祥和、欢快的节日氛围。比如,各地迎接春节有贴年画的传统习俗,年画成为人民大众过年辞旧迎新、避灾驱邪、欢乐祥和的美好寄托,年画流布广泛,在各个地域都渗入了在地的集体审美,形成了多样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这些内容为中小学、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让年轻一代在学习、参与和实践中不断增进对春节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传承自觉、激发创新意识。
春节期间丰富多样的活动寄托着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促进家庭和睦与邻里和谐、丰富生产生活的作用,不断增强着文化向心力、社会凝聚力,在延续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激发文化创造力,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赋予持久的精神力量。
三是在全球广泛开展“欢乐春节”活动,以新年音乐会、新春巡游、新年家庭日、新春庙会等多种形式,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海外民众更加了解中国春节,共同感受欢乐喜庆、团圆和谐的节日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以申遗成功为契机,深入挖掘春节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开展春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年俗越来越受欢迎,让非遗越来越贴近现代生活。
答:春节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展示非遗项目保护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现文化自信自强形象,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重要渠道。
“春节”是中国人根据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节律安排生产生活的具体体现,蕴含着顺应天时、礼敬自然的智慧。中国人基于日月运行规律、物候变换周期,以及农业生产生活节律,创造了传统历法体系,形成丰富的社会实践,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为了迎接新年,家家户户写春联、剪窗花、贴年画,采购年货、烹制节日食品……人们祭祀灶王爷,礼敬天地,祈愿家宅平安,生活美好。这个遗产项目还包含着中国人关于粮食种植、加工、保存以及年节食品备制的知识与实践,不断强化着人们对自然的礼敬和对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与春节相关的饮食习俗,具有多样化的表达和丰富的寓意,传递出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养生理念和伦理规范,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阖家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持续开展春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2025年春节期间,我们将开展“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非遗贺新春·点亮中国灯”、“非遗贺新春·年画进万家”、“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赶个年味集”、“非遗馆里过大年”等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浓浓年味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次“春节”申遗成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成果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的具体体现。
“百节年为首”。喜讯传来,人们的自豪与自信油然而生。围绕这次成功申遗,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际交流与合作局负责人。
二是推动在新时代形成新的春节年俗。通过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结合,推出一批“非遗大集”“非遗潮玩”“非遗年货”,以新的渠道和方式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参与,让非遗国潮、春节年俗在创新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挖掘春节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广泛开展春节传承实践与传播展示活动。无论是城市的街市社区,还是乡村的庙会圩集,各地非遗活动丰富多彩,深受老百姓喜爱。各类非遗项目在融入春节等传统节日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24年春节前后,全国开展了4.54万余场非遗传承实践相关活动,剪纸、年画、灯彩、舞龙、灯会、庙会等非遗项目吸引了广大群众热情参与。人们由此进一步了解了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丰富表现形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答:按照中国传统历法,正月初一是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春节前后,围绕着辞旧迎新、吉祥平安、团圆和谐的共同主题,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庆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一标志年度周期转换、周而复始的重要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命意识、伦理道德、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答: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万家团圆,家家户户在浓浓的亲情和隆重的仪式中除旧迎新,祈愿新的一年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千百年的积淀中,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春节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在全球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
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共同制作、分享年夜饭,围坐守岁,通宵达旦,迎接新年的到来。阖家安乐是中国家庭欢庆春节的美好情景。正月初一,是传统新年的开始。人们着新衣,拜祖先,向长辈、亲友及邻里拜年;人们逛庙会、闹社火、赏花灯,共庆佳节,这些年俗活动表达了百姓辞旧迎新、期盼平安团圆和国泰民安的良好祝愿。在喜庆和谐的习俗实践中,人们真切地体验到亲情、友情和乡情,不断深化对春节文化内涵的认识,强化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密切了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九游会j9的官方网站北京时间12月4日晚,“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申遗成功,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激发运用传统节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自觉,赓续中华文脉;有利于增进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深化国际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更多的中国色彩。